本篇文章4056字,读完约10分钟
长期被困在贫困中,希望能小康。 消除贫困是中华民族千年的夙愿,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类的共同使命。 截止到2009年,在我国现行标准下,确保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脱光贫困县的所有帽子,处理整个地区的贫困,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在现代的功绩,是千秋的历史性伟业。 今年是全面小康决战胜利、战胜贫困攻关的收官年,也是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年。 到今年年底,中国如期打赢了脱贫攻坚战,无论是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中华民族的快速发展史、社会主义的快速发展史,都是载入史册的伟大壮举,都是中华民族独有的
一、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来看,实现了我们党对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
贫困是实现人的全面快速发展的一大障碍。 消除贫困是党和国家推进快速发展的根本目的。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的。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毛泽东向全世界宣告。 中国中央人民政府领导全国人民克服一切困难,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扫除旧中国遗留下来的贫困和愚昧,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提高人民的文化生活。 1978年召开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反复强调,我们奋斗几十年是为了消除贫困。 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指出:“脱贫攻坚是一个历史工程,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共产党的奋斗目标。 只有彻底消灭贫困,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国家才能长久稳定,党的根基如同磐石。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是一部反贫困的斗争史。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经过团结人民不断向贫困宣战、求温饱、求小康、求富裕的快速发展阶段,人民的生活水平取得了历史性的飞跃。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全年农村贫困标准,1978年底我国农村贫困人口7.7亿,农村贫困发生率达到97.5%,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年末我国农村贫困人口降至9899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为10.2%。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大大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2019年底我国农村贫困人口降至551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降至0.6%,整个地区的贫困基本得到了处理,取得了我国减贫史上的最好成绩。
年10月16日,习主席向全世界宣布,今后5年,按照中国现有标准,将使7000万以上的贫困人口摆脱贫困。 现在,中国摆脱了贫困,进入了决战决赛阶段。 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影响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但中国脱贫攻坚步伐强劲,稳步推进。 截至今年5月17日,全国832个贫困县中,780个宣布脱帽,中西部22个省中15个没有贫困县,剩下7个省只剩下52个贫困县,脱贫目标任务基本完成。 在中国如期战胜脱贫攻坚战后,中国人民将在全面处理温饱问题的基础上,实现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跨越。 届时,我们党造福人民的事业将翻开新的篇章。
二、从中华民族的快速发展史来看,处理了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
摆脱贫困是中华民族的夙愿。 正如毛泽东所说,历代有许多大小规模不同的农民革命斗争,其性质当然和现在的马克思主义革命运动有着根本的不同。 但是,有同样的东西。 是极端贫困农民的广大阶层梦想平等、自由,摆脱贫困,丰衣足食。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干盛世这样的盛世,但越来越多的时期世事艰难、民生困苦。 特别是到了近代,战乱频繁,山河破碎,中华民族因贫困和贫困的累积而减弱,历史的低谷越来越深。
中国将如期全面战胜脱贫攻坚战,彻底处理困扰中华民族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 恩格尔系数(食品在居民支出中所占的比例)是衡量一个国家富裕程度的指标。 中国恩格尔系数的一些变化,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脱贫攻坚的实践效果。 根据联合国的标准划分,恩格尔系数超过60%即贫困,50%-59%为温饱,40%-49%为小康,30%-39%为相对富裕,20%-29%为富裕,20%以下为极其富裕。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1978年我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57.5%和67.7%,到2019年分别降至27.6%和30.0%。 由此可见,中华民族已经从贫困阶段迅速发展到富裕阶段。 人类快速发展指数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水平的指标。 2019年,在全球189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排名第85位,是1990年引进人类快速发展指数以来世界上唯一从低人类快速发展水平跃升为高人类快速发展水平的国家。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一步。 其中,脱贫攻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也是最难啃的硬骨头。 今年中国如期战胜贫困攻坚战,意味着历史性地结束了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标志着我们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出了极其重要的一步。 这在中华民族的迅速发展史上树立了光辉的里程碑。 从此,我们党将领导人民进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使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从世界社会主义的迅速发展史来看,社会主义共同追求富裕的华彩乐章
贫困不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世界主义的兴起,是其经济根源因资本主义而日益严重的贫富差距。 回顾世界主义500年,社会主义经历了从空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跨国快速发展的历史。 但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严重曲折。 究其根源,苏联长期忽视民生建设,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差,人民不再支持苏联共产党。 邓小平说,我们要建设多次重复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占优势的社会主义,必须首先摆脱贫困。 只有消灭贫困,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优势,才能推动世界社会主义的繁荣和快速发展。
习总书记说:“‘ 一个是繁荣的城市,一个是凋零的农村,这既不符合我们党的执政宗旨,也不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脱贫攻坚制度体系。 通过建立档案立卡,正确识别动态管理,妥善处理支撑谁的问题。 派驻扶贫队伍加强一线攻防力量,处理谁来帮忙的问题; 多次因人而异,各实施五个,妥善处理如何帮助的问题; 严格结束标准、程序和严格执行,处理如何终止的问题。 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脱贫攻坚的制度密码。 截止到2009年2月底,向全国派遣了25万5000个驻村职工队,累计派遣290多万县级以上干部沉到农村担任第一书记或驻村干部,现有91万8000人。
邓小平曾指出,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需要依靠我们的快速发展。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走上了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的脱贫之路。 中国如期战胜贫困攻坚战,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特征。 这大大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说服力,在苏联解体、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首次在实践中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深刻转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在当今世界闪耀,引领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快速发展的伟大
四、从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史来看,世界减贫事业需要中国的智慧和中国方案
消灭贫困是人类共同的使命。 纵观人类社会的迅速发展史,人们一直向往和平与繁荣,但很难摆脱贫困的顽疾。 特别是二战结束以后,消除贫困始终是快速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重要任务。 联合国的年度数据显示,全球7亿人每天不足1.9美元(国际贫困标准),8亿人刚摆脱绝对贫困,但总是面临着回归贫困的风险。 如何减少乃至消灭贫困,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都在寻求破解方案。 为了摆脱贫困,在2000年召开的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各国领导人通过了以消除贫困为主要目标的《千年宣言》。 年召开的联合国快速发展峰会上,各国领导人通过了以消除贫困为主要目标的2030年可持续快速发展议程。
中国脱贫攻坚事业是当今人类社会快速发展的一大成果。 年,中国成为第一个实现联合国千年快速发展目标的快速发展中国家。 世界银行数据显示,按照国际贫困标准,1981-年我国贫困发生率累计下降87.6个百分点,年均下降2.6个百分点,同期全球贫困发生率累计下降32.2个百分点,年均下降0.9个百分点。 特别是点对点扶贫实施以来,我国每年减少贫困人口1300多万人,7年减少9300多万人,有力地加快了世界减贫进程。 年中国如期战胜脱贫攻坚战,提前十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快速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点对点扶贫方案是帮助贫困人口、实现2030年可持续快速发展议程设定的宏伟目标的唯一途径,中国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快速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的参考。
目前,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大多数走的是资本主义道路,但发展迅速的有20、30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 在原社会主义阵营中,许多国家选择走西方道路,但许多快速发展缓慢,困难重重。 在中国的快速发展中,只有中国实现了高速发展和大规模减贫的同步,贫困人口共享改革迅速发展。 中国脱贫攻坚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重复党的领导,加强组织保证; 重复高精度方案,提高扶贫实效; 多次加大投入,加强资金支持。重复社会动员,集中各方面力量的严格要求,督促切实实践; 多次重复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 这些经验深刻地回答了什么是脱贫攻坚、怎么做等重大问题,为快速发展中国家扶贫脱贫提供了新的选择,为世界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的智慧和中国的方案。
创造历史,为实现未来而奋斗。 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快速发展史上,我们党谱写了团结人民感受天动地、气魄山河的奋斗颂歌,而中国脱贫攻坚就是其中最壮美的篇章和最动人的故事。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们将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在新时代长征的道路上,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信心,顽强奋斗,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创造了中华民族新的更大奇迹,创造了世人瞩目的新的更大奇迹,成为人类伟大的奇迹
(作者是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市委党校基地研究员)。
标题:“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的历史意蕴”
地址:http://www.dtygdst.com/dfzt/1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