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559字,读完约9分钟
3月4日,李贽在武汉火神山医院重症医学一科现场采访拍摄/徐信
3月6日,中国摄影家协会小分队在武汉为声援鄂医疗队队员拍摄肖像画/鲁澧
3月8日,中国摄影协会组员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为医务人员肖像摄影/曹旭
武昌在方舱医院船舱前的最后一个晚上。 李瓰(右),中国摄影报副总柴选(中)医务人员和夜班的拍摄/沈伯韩
在新型冠状病毒大爆发下,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人民日报摄影记者李贽和他的100多名摄影队员,不畏危险,逆袭武汉,4万2000多名援颌医疗队员摘下口罩,摆出可爱、可敬的面孔,拍摄了4万2000多名动人的故事
月15日,刚刚结束医学隔离提醒的李贽在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为4.2万多名援颌医疗队员拍摄肖像画,为历史建立档案。 这样巨大的工程在世界摄影史上几乎没有。 这些雕像的背后,展现出不屈不挠的中国精神和抗击疫情的民心国力,也为声援鄂医疗队员提供了释放压力、缓解情绪的机会和理由,打开了感情的大门。 李贽还透露,今年6月,国家博物馆以他们拍摄的这4.2万多名援颌医疗队员的肖像画为主题,举办了大型照片展览。
工作量大
100多人为4.2万以上的医务人员拍摄
北青报:李主席说,你作为领队,带领中国摄影家协会队员前往湖北采访拍摄4万2000名支援下巴医疗队员的初衷。 面对如此庞大的工程量,你们具体是如何开展业务,做任务分解的?
李贽: 2月20日,中国摄影协会组织湖北省抗击疫情摄影队一行人乘坐高铁抵达武汉。 这个首要任务是为全国各地声援湖北省的医务人员拍摄个人肖像,记录他们死里逃生的精神面貌,也为历史留下档案。
可以说,在世界拍摄史上几乎没有拍摄过万2000多人的支援颚医疗队员。 抗日战争时期,我军战地记者也曾为敢死队员拍摄肖像画,但由于当时物资匮乏,拍摄人数极为有限。
再加上这次的新型冠状病毒大爆发,我们对小分队一行5人进行了拍摄。 拍摄力度不够。 因此,出发前,我联系了许多去湖北采访的媒体记者,开始进行拍摄。 随后,湖北武汉、河南的摄影队、人民画报的队伍相继参加,几个医疗队中喜欢摄影的医务人员参加,共有100多人组成了强大的摄影队。
(/h ) )虽然整合了拍摄小组,但是工作量和拍摄环境都很困难。 当初,我们的拍摄小组,一组两个人,在医院里只能在医护人员轮换的时候拍摄。 这样的话,一天只能拍摄50多人。 效率不高。 而且,我们每天要在医院的各病房里来回跑10个多小时,不仅自己的体力和精力承受不住,感染的风险也在增加。
随后,我们在中央到湖北领导小组推进组的统一安排下,在国家卫健委推进部门的协调下,与各医疗队组长做了信息表达,到他们驻地的酒店进行了拍摄。 这样,拍摄效率迅速提高,大多数情况下,每人每天可以拍摄一个医疗队,180多人。 3月底我们的拍摄任务基本完成。 其中,我自己拍摄的医疗人员肖像画有2000多张。
拍摄的瞬间
选择立场,抓住医务人员摘下口罩
(/h/)北青报)身处疫情防控前沿的人们,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将自己裹得严严实实。 这样的装备增加了你们拍摄的难度吗? 那么,你们是怎么克服这个困难的?
李贽:是的,首先对医护人员来说,他们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在病房工作了四五个小时。 这种长期、高强度的救护工作非常不容易。
(/h ) )中,在不增加医务人员负担的情况下,选择拍摄顺利进行的时机尤为重要。 医院通常有两个拍摄的时间窗。 一个是医务人员从病房的轮班出来,变成餐前的空。 这个时候,必须摘下口罩,拍下他的脸。 另一种是离开病房后用缓冲区进行清洗,在进入淋浴室之前医务人员将口罩扔进垃圾桶。 因此,这个时间很紧,每个人只有一分钟左右的拍摄时间。 摘下口罩的这个动作也只有几秒钟。 为此,我们摄影师需要事先制定实务计划,选择立场和场景,按下快门,拍摄这一瞬间。
有趣的是,这次援助下巴医疗队员中,90多岁、00多岁的年轻人有1万多人,大多是女性。 她们平时很关心自己的外貌和精神状态,经常拍一点美颜照片。 然后,当她们走出病房,摘下口罩,脸上出现疲劳状态和勒痕时,有人不想被拍到,所以我们完全尊重她们的意愿,说好,我们就拍。 我不想马上拍,所以我们等她的状态调整好了再去拍。
另外,我们不仅要拍肖像画,还在病房对医疗队员进行信息采访。 穿着厚厚的隔离服,戴着口罩,夹着冒烟的医疗护目镜,照相机镜头里的影像有时看不清楚。 另外,最初进入危险区时在照相机上缠上保鲜膜,发现不仅拍照更难,保鲜膜的缝隙和皱纹也不能轻易清除干净。 之后,只能撕掉保鲜膜,拿着裸机上阵,回到驻地酒店,用酒精杀死照相机镜头。
释放压力
打开医务人员的感情闸门
北青报:你自己拍摄了2000多张医务人员的肖像画。 这之中,印象最深、最感动你的是哪个?
李贽:这里面没有第一个。 在我看来,我们拍摄的不仅是4.2万多人的可爱面孔,还有4.2万多人的感人故事。 他们照耀着每个人。 我们除了拍了他们的照片之外,还录了录像,让他们说现在最担心的人。 这样的短片大约录制了上千人。 他们对着摄像机真情洋溢,有人说自己的父亲死了,疫情结束后,给父亲的坟墓上香。 有人说自己的两个母亲(母亲和婆婆)住院了,不能抽身照顾,在医院里全力护理别人的母亲。 说自己在这里抗击疫情救人,没有和自己的宝宝一起迈出人生的第一步,真遗憾… … 等等,这展示了在特殊时期出现在他们身上的舍小家为大家的情怀和担当。
我拍摄的福建省立医院妇产科主管护士徐健清楚地记得,她护理的98岁新冠引起的肺炎重症患者,是我国天文学泰斗韩天苃。 在医务人员的救治和精心护理下,他病情好转,搬到普通病房,然后康复出院。 这件事让我很感动。 据说此后,湖北省整体共有3600名以上的80岁以上的老人,7名100岁以上的老人因新冠引发肺炎而成功救治。 这散布了我国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放在第一位的消息。
另外让我感动的是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的医生杜厚伟。 他是一个比较刚直的人,也是当天下班离开病房的最后一个身体。 他看到我在采访一两个护士,鄙视说这有什么可以拍的,他先洗了澡。 他洗完澡后,看到我们还在原地等他,就同意了我们的采访拍摄。 他戴着口罩,我们给他录视频的时候,他一开始说的话还很普通,到了第二句话就感情压抑不住了。 他一边哭一边说想和父母一起度过年关。 每年春节的时候,他都在医院值班,不能陪伴父母,但在这次新型冠状病毒大爆发下,在对许多老年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想到了自己的父母。
我们通过摄像头与医护人员进行了沟通,为他们提供了释放压力、缓解情绪的机会和理由,打开了感情的大门。 一位心理卫生医生说,你们的这种拍摄方法,真是很好的心理治疗。 同样,医护人员下班后也通过手机微信与患者进行深入的信息表达,进行心理疏导,下载患者的各种信息,丰富患者的生活。 医务人员之间的信任感为治病注入了强烈的信心和动力。
主题展览会
记录武汉疫情防控最现实的情况
北青报:在武汉采访拍摄期间,你的生活状态怎么样?
李瓰:我用最近自己拍摄的123张照片制作了短片。 被称为“武汉,9秒66日”。 123 )这意味着武汉从1月23日开始,进入了严格的疫情防控历史。 这123张照片的曝光时间加起来只有约9秒,但这短短的几秒记录下了从寒冬的恐慌到温暖春天下的淡淡景象。 从拯救生命的危险区到隔离生活的社区; 从聚焦4万2000多名医疗队员,到面对成千上万的武汉市民。
在抗击疫情的武汉,人们的活动范围不大,能够自由行走的人员很少。 医护人员每天在医院、驻外酒店两点一线,警察在工作点维持秩序,社区志愿者、快递小哥、出租车司机有自己的工作中心。 只有我们摄影记者的活动空之间比较大,职业特点决定了我们有义务拍摄记录武汉疫情防控最现实的状态。 目前,我的照片还没有庆祝和欢笑。 有的只是在疫情下,武汉这个城市的所有人的抱团取暖,艰难地前进。
(/h ) )那时,我们每天的精神状态就像被发条缠着一样,全身的弦都绷得紧紧的,不知道疲劳是什么样的。 采访从医院和医疗队员驻地酒店拍摄的归途、疫情下的警察、志愿者、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状态,记录普通武汉市民居防疫的生活状态。
我们总是有很强的使命感。 像方舱医院、雷神山、火神山医院一样,这些特殊时期的场景,如果你不马上拍摄,疫情取得阶段性成果,这些医院归零,休室,就算你又想拍,也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们一有时间就不停地拍摄。 这是用于历史的文件。
直到上个月末,我才回到北京。 此时,紧张的神经终于放松了,感到了那种疲劳感。 现在我正在整理拍摄的照片。 下个月,国立博物馆将举办一个大型的照片展览,主题是我们拍摄的这4.2万多名援助颌医疗队员的肖像画。
文/记者张恩杰总统/刘江华
标题:“4万多张可爱可敬的面孔 4万多家感人至深的故事”
地址:http://www.dtygdst.com/dfzt/9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