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林达集团董事局主席李晓林 公益新闻网信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间隙,记者将收到社会力量给予社会救助 采访了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副理事长 李晓林:今年1月22日,国务院信息办公室召开了应急管理部成立以来的改革与运行情况发布会 应急管理部副部长孙华山在记者招待会上介绍说,全国因自然灾害死亡和失踪的人口、倒塌的房屋数量和直接经济损失分别比去年同期减少了60%、78%和34% 从上述数字来看,这些数字与我国救援力量的迅速发展分不开 但是从另一组的数字来看,中国的专业救援力量与国外有很大不同,例如中国有消防等专业应急救援力量约17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22,是美国的千分之3.7,德国的千分之2,俄罗斯的千分之一.9哦 由此可见,我国应急救援力度亟待加强 针对我国社会力量参与救援的现状,概括地说,数量多、质量不足、管理松散、非聚合工作积极性、效率低下、装备缺乏专业性; 活动有限,资金不足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各类社会救援组织4000多个,但真正专业的社会救援组织不到800个,缺乏统一的管理,所以这些组织大多各自为政治、为各自而战。 他们在救援等方面作为国家救援力量的补充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由于新闻不对称、供需不匹配、活动不规范、资金和专业救援设备不足等问题,一点点的救援队伍即使及时赶到救援现场,也面临着许多救援现场 但无论如何,我国社会救援组织都具有资源丰富、接近一线、组织灵活、快速发展、参与热情高、活动范围广、服务行业广泛等优势,在灾害事故应急救援中日益重要 为此,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在2008年汶川地震以来的10多个自然灾害救援中,先后募集捐款约4亿元,与10多个我国社会救援组织合作,积极参与现场救援、捐赠、物资发放、心理安慰、灾后重建等工作,支持国家灾后重建工作。 (/h/) )/h/)二、如何更好地调动社会力量,让他们参加救援? 李晓林:一是加大政府对社会救援组织的支持和诱惑力 建议将社会救援队纳入政府应急救援体系,作为其有益的补充 加大其诱惑、支持、监督和管理的力度 在开展应急救援工作中,自觉做好信息传递工作,赋予救援人员身份认同和必要权限,为及时开展救援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二是配备社会救援组织所需的救援器材 建议政府应急管理部门长期开展救援工作,为社会影响非常大、公众信服力强、救援经验和力量丰富的社会救援组织配备必要的救援车辆和救援器材,并落实装备储存仓库 并形成长效机制,每年将救援资金纳入部门预算,定期筹集或清算,用于救援装备的采购和维护 为此,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于2019年1月,已经为8个民间救援队部署了救援车辆,提高了他们的救援热情和救援效率 三是建立健全实施救助工作的保障机制,特别是为救助队员的生命安全提供必要的保障,使救助队员无后顾之忧 例如,政府应急管理部门必须拨出一部分资金承担救援队员的商业事故保险费用,或者购买专业的防护器材和物资 (/h/) ) )/h/)三、目前的应急管理工作需要补充那些短板吗? (/h ) (/h ) )李晓林)一是补充国家各级应急指挥短板 年,我在全国两会政协的建议中,提出了《关于建设国家级跨部门合作应急救援指挥系统平台的建议》。 共享应急管理新闻资源,实施统一高效扁平化的应急救援指挥体系,旨在为社会服务 该提案也被《人民日报内参》全文转发省军级以上领导人参照 二是补充社会救援组织的判断机制和激励短板 目前,我国对社会救援组织还没有健全的判断和激励机制,各社会救援组织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这对社会救援组织缺乏规范的管理和正确的招商引资。 因为,该国和各地应急管理部门要支撑一些要点社会救援组织,针对优秀表现、技能突出培养要点,纳入国家救援队伍体系,形成国家救援队伍与社会救援队伍良性互动、共同快速发展的格局 三是推进灾害对策防灾,克服属于代表队而不是民间队的误解 事实上,在减灾工作的普及中,代表队始终是主力军,而民间队是抗灾工作较为有效的补充,同样可以发挥较高的社会效益 年,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就联合社会救援组织在北京等河股、湖等危险地区边缘设立了3000多个警示牌,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四是不断完善政策体系 年,民政部印发《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抢险救灾工作指导意见》,进一步确定社会力量参与抢险救灾的协调机制、功能作用,探索建立应急征用、抢险救灾补偿制度,支持社会力量依法有序参与抢险救灾工作 年,应急管理部成立后,通过健全法律法规、建立合作服务平台、组织竞争与判断、建立专业队伍联合培训与服务保障机制等,积极支持社会救援力量建设快速发展,有序参与救援工作 我认为在国家应急管理部的统一管理和协调下,政策体系将得到很大的改善 / h// h// h// h /责任:徐小刚

标题:“全国人大代表李晓林:激发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援从业”

地址:http://www.dtygdst.com/dfzt/1966.html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