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43字,读完约4分钟
对河南杞县李胡楼村的大学生来说,今年的寒假是比较硬核的。 这些20岁左右的年轻人回到家乡后,发现家乡的道路因雪而泥泞。 他们合计后,捐赠了在学校打工攒的零花钱,决定在村子里买碎石,或者在假期义务化修路。 春节过后,当地又下了大雪。 胡村靠近106国道的这条路,不像以前那样变成水泥路了。
随着学校和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要求的提高,大学生在寒暑假里离开学校上课,进入社会课,几乎没有空闲时间。 大学生利用假期上山入海,参加各种类型的田野调查,到机关事业单位、公司了解一线就业情况可以说是常态。 但是,像河南省杞县的大学生们,着眼于身边最现实的家乡,粉身碎骨地参加家乡的建设,推动着家乡基础设施的变化的依然很少。
常言道,一个身体要成长,就必须一边仰望星星空,一边脚踏实地。 但是,对于涉世不深、经验贫乏的年轻人来说,仰望星星空更长,涉足地球的经验更少。 很多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难免会有居高不下的缺点,命题宏大、期望值高,但缺乏对可行性和实际效果的判断,最终的成果第一是调查报告。 这样的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仍然没有好处,但是社会应该对他们有更高的期望。
自有资金在村子里修路,乍一看这件事好像没有什么技术含量。 但是,它恰恰触及了大学生生活经验中薄弱的行业。 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培养动手能力,才是将十几年来苦读的书变为本领的关键。
具体地说,修路可能没那么简单。 在铺设砾石的简易公路上,也必须考虑工程施工问题、后期维护问题,甚至财务问题。 谁说了不能学习和使用学校的知识?
信息受欢迎后,有网友质疑,大学生为家乡修路,初衷当然是好的,但简易碎石路将来会不会再现泥泞难行的问题,可能会成为问号。 对于这样的疑问,也可以不将其视为挑衅,而是视为善意的提醒。 否则,信息热过后,真正的问题反而得不到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义也会受损。 要看到年轻人参与家乡建设的诚意和热情,就要就事论事,核对不足之处。 这正是青年社会参与的问题中理所当然的义不容辞。
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是年轻人社会参与的重要形式。 在这个人人都在谈论公益的时代,什么样的公益符合社会的实际诉求,是让公益获得公信和公心的难点。 实际上,要做身边的公益,离不开自己的社区。 对自己的家乡来说,大学生生于斯长,是自己灵魂上最亲密的土地,在家乡做公益活动和志愿者活动是对公益精神最朴素的实践。
坦率地说,地方大学生的公益活动仍然处于不成熟的状态。 有些学生认为参观和参观是公益活动的第一形式,但他们认为去了某个地方,挂着横幅,拍着照片,完成了任务。 这样的活动不仅不能发挥实践公益精神的真正效果,反而使接待场所和工作场所感到疲惫,应对大学生开展活动很麻烦。 迄今为止,真正有益的志愿者活动也很难顺利开展。
大学生回乡修路不仅是全力参与家乡建设,也是知识和精神的牵引。 那条破碎的路的最后一个洞被填满后,村民们围住了这几个大学生,热烈地伸出了手。 当地的乡镇干部说:“我们有必要向这几个大学生学习。 有钱的话不要吃、打牌、买鞭炮。 这些没用。 信息显示,关于大学生自身筹资仍然不足的部分,已经由村里进行了补充。 知识集团推动农村快速发展,善导上进心的理念有可能反哺家乡,冲刷精神风气,实现良好的农村治理。
要想把公益精神深入人心,必须挺身而出,卷起裤脚,全心全意浑浑噩噩。 看到这些大学生穿着简陋的工作服,拿起铁锹,在工地上热火朝天的样子,我会有点感动和敬佩。 努力学习,用知识改变命运,离开乡村,也许现在已经不是什么难事了,但是我想离开乡村的泥泞和坎坷,回来尽自己的微薄之力,致力于家乡的建设。 此外,还可以看到这一代年轻人真诚地守护着家乡和根。
王钟的
资料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9年02月22日05版
标题:“大学生回乡修路:这样的硬核公益不妨再多点”
地址:http://www.dtygdst.com/dfzt/2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