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01字,读完约2分钟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本。 目前,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库存充足、供给充足、市场稳定,正在进入粮食安全形势最好、保障能力最强的历史时期。 但是,近年来,我国粮食在结构上、阶段上过剩供给,国家粮食安全已经过关的思想开始抬头,有些人认为国家不需要种那么多粮食,出现了一点点放松粮食生产的趋势。 在10月16日第38个世界粮食日之际,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思考危机,构建更优质、更高效、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中,让饭碗装满中国的粮食。
(/S2) (因为吃饱了)/S2) ( ) ) ) ) ) )。
在北京华商超市,市民小吴在购买粮食。 她对记者说,现在不用担心吃饭,关心粮食是否营养健康。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处理了10亿人的饮食问题,确保了国家的粮食安全。 1978年我国粮食总产量6000多亿斤,1996年首次突破1万斤,年人均粮食占有量达889斤,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水稻、小麦、玉米3个谷物自给率维持在98%以上。 全年粮食跨省流通量达3400亿斤,放心粮食示范公司3000多家,粮食紧急供应基地4.5万处。 粮食产品日益丰富,高质量粮食产品不断增加,城乡居民粮食支出水平大幅提高。
根据世界粮农组织的定义,粮食安全是指所有人在任意时间都享有足够的粮食,过上健康、充满活力的生活。 从这方面来看,目前我国已经逐步实现了由吃饱到饱的转变。
食物价格是100价的基础,如果食物价格稳定,100价就会稳定。 近年来,我国粮食价格总体保持稳定运行,对稳定物价总水平、保障宏观经济稳定运行发挥了重要意义。 2007—2008年全球粮食危机中,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年均波动幅度超过40%,30多个国家出现粮食短缺,8亿多人在饥饿线上挣扎,但我国粮食市场动荡,冷静应对,成为世界粮食市场的避风港。
1995年,美国作家实况·; 布朗提出了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的反问。 面对国际社会的质疑,1996年中国政府发表了《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白皮书,使中国能够依靠自身力量处理粮食供应问题的庄严承诺成为世界。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用事实说明了中国人有养活自己的能力。 不仅如此,我国还不断深化国际粮食安全合作,向38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提供多批次、不间断的紧急粮食援助,成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积极力量。
粮食安全令人不安
粮食连年丰收库存充足,并不意味着可以放心。 今年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出现了小麦减产、质量下降的问题,再次引起社会各界对粮食安全的担忧。
国家粮食物资储备局局长张务锋认为,当前我国粮食供求总量基本均衡、结构矛盾突出的情况下,粮食安全仍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调整种植结构、实行轮作休耕、加快库存消化、调整价格形成机制,给粮食供求和市场形势带来了新的变化,在更高水平上实现粮食供求的动态平衡正在受到考验。
目前我国粮食行业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总量问题而是结构性问题 粮食结构性供给过剩与供给不足并存,玉米稻谷阶段性过剩特征明显,小麦高品质品种供给不足,大豆生产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随着社会整体营养健康意识的提高,优质粮食供给不足的问题更加突出。 粮食产业进口储备销售的各个阶段都存在快速发展不均衡的矛盾。 粮食生产布局日益集中在北方核心产区,13个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产量的78%以上,粮食区域供给矛盾突出。
随着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粮食诉求量呈刚性增长趋势。 到了2010年,粮食的需求量预计将达到1.4万亿斤左右。 粮食安全问题具有长时间性、多而杂的优点,任何时候都不能轻易说粮食多了。 必须始终收紧粮食安全这条线,深入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术,守住天下粮仓,扎扎实实扎紧中国人的饭碗。
走有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之路
我们要多次立足国情,走中国特色粮食安全道路,构建更优质、更高效、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张务锋说。
充足的粮食储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建立了与中央储备、地方储备联动合作、相互补充的粮食储备体系,在改革开放以来一再出现的粮食价格波动中,比较有效地发挥了中央储备粮食压舱石和地方储备粮食的第一道防线的作用。 张务锋说,未来要不断完善粮食储备制度,做到手里有粮,心神不宁,为国家长治久安打下重要的物质基础。
近年来,我国粮食供求区域不均衡问题日益突出,主要销售区域受供求关系影响较大,要尽快建立长时间稳定的产销合作长效机制,促进粮食生产与费用的有序联系,提高国家粮食安全综合保障能力。 记者了解到,广东、浙江、北京、上海等粮食主产区通过海外引进的双向流通渠道,与黑龙江、吉林、江苏等主产区建立了多层、多渠道、多形式的合作,实现了粮食流通合理有序的产销合作关系。
要稳步提高粮食流通设施现代化水平,处理物流价格高、新闻化滞后、流通效率低等问题,确保粮食天下,有力保障粮食区域安全。 要完全利用两个市场、两个资源,促进粮食进口源、渠道、结构多元化。 抓紧培育国际粮食大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粮食分工和产业链重构,开展多种形式的跨国经营,支持有实力的粮食公司走出去,以一带一路的国家和地区为要点,建立海外粮食生产基地和加工仓储物流设施,实现特色互补、多国双赢 并积极参与世界粮食安全对策,开展多层次、多行业交流合作。 (经济日报·; 新闻记者刘慧)
周自横) )。
标题:“构建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地址:http://www.dtygdst.com/dfzt/2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