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是世界性的问题,中国也不例外。 特别是在中国农村,城市化速度加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进入城市,老人的比例越来越高。 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中国60岁以上、65岁以上的老人分别占总人口的18.1%和12.6%,这比老龄化国际标准的10%和7%要高得多。 据预测,2022年,中国农村60岁以上人口比例将达到25.3%,中国农村将进入老龄化社会。 在这种情况下,农村老人的幸福安康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质量。 近年来,党和国家对此非常重视,出台了一系列关于老龄化和养老的制度规定。 为了使中央精神在广泛的农村养老实践中生根,观念变革和制度创新变得非常必要和紧迫。

“全面小康社会下农村养老观念与制度革新”

从消极养老到积极养老

关于老龄化和养老问题,人们可能不自觉地形成了消极的观念。 也就是说,这是负担,是社会、家庭、孩子的巨大负担。 这也会形成消极养老观念,消极应对老龄化问题。

其实,要改变消极养老观念,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养老问题。 一个是将老年人视为自然的过程。 因为每个人都会变老。 二是人们养育孩子,年轻时为社会做出贡献,这样老了就意味着得到社会和孩子的反哺。 子女、家庭、社会都有形成养老的义务,是养老荣誉的理念。 三是看到老年人的价值,改变老年人无用的错误认知。 四、善待老人是文明的象征,也是对人类美好前途的期待。 中国自古有老吾老,人老的优秀代代相传,所以在现代社会,不能把老人和养老视为重担。

“全面小康社会下农村养老观念与制度革新”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立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化事业和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也出台了《国家积极老龄化中长时间计划》,为积极养老确立了基调。 这就要求地方政府特别是农村基层正确理解积极养老观念,制定相关制度规定,改变当前地方消极养老局面。 / br// h /

“全面小康社会下农村养老观念与制度革新”

从被动养老到主动养老

一点地方消极应对老龄化和养老问题,造成了被动性和延迟性。 另一方面,缺乏党中央、国务院对养老精神的深入理解和认真落实,会产生上下通常粗糙等形式主义方法。 另一方面,缺乏自觉性、能动性。 许多农村地区没有主动出击,制定了适合自身优势的养老制度规定,养老问题不在其业务范围和考虑范围内。 这使得农村养老问题成为整体工作的薄弱环节。

“全面小康社会下农村养老观念与制度革新”

在农村,最突出的问题是老人缺乏主体意识。 一个老人认为,既然是养老,就是等待,形成被动的关怀状态,产生资源占有和路径依赖。 这在许多农村老人身上表现得很明显,即使体力充沛,精力充沛,也很少考虑尽可能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地方特别是农村基层政府也缺乏相应的制度机制,很难从个人意识和农村管理的角度提高老人的主体性和积极能动性。 这形成了养老观念和整个制度的被动局面,造成了许多老人的闲、散、懒,造成了被养老者资源的大幅浪费。

“全面小康社会下农村养老观念与制度革新”

其实,养老是一个双向的交流过程。 一方面,个人、家庭、社会向老人,特别是没有劳动力的人提供援助,一方面由老有所养,另一方面,要让整个社会,特别是受扶养的老人形成积极的养老氛围,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使被养老的人成为有用的人,尽其所能

“全面小康社会下农村养老观念与制度革新”

从模式化养老到创新养老

对中国农村养老来说,按照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规定,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具有宣传意义的典型,无疑是正确的。 但是,目前普遍存在着不接地、模式化、表面化的养老方法,许多地方的养老流向了形式。

具有代表性的是,农村养老院床位不够,价格过高,管理不善,养老院不实用,真正需要照顾的农村老人得不到赡养。 因此,根据我国广大农村的现实情况,创造性地探索有益于农村老人的养老制度,是今后努力的方向,也是亟待处理的瓶颈问题。

“全面小康社会下农村养老观念与制度革新”

一是与农村养老比较实行多元参与的协同治理。 从表面上看,养老是个小问题,但涉及面广、问题多、复杂,没有协同治疗的制度机制往往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浙江临海通过建立老年乐园、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创新医养结合新模式,形成市、镇、村、社区三级联动的养老服务互联网。 政府向专业养老服务机构购买服务,托管全市300个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3000多名高龄、孤独、独居、空巢穴和失能失智老人提供服务24000人。 洪水桥镇利丰村探索多种多样的融资模式,如市民政治支持、提振乡贤、村内赚钱、自谋生计等,基本上是政府购买服务型公益性岗位支持型爱心捐赠型综合资金投入型,也是多元参与的协同养老方式。 这样,不要为了养老而养老,而应该把养老看作是整体的一部分,特别是结合乡村管理来看,这个方法是肯定的。

“全面小康社会下农村养老观念与制度革新”

二是小额养老创新模式。 长期以来,农村养老注重规模经营,从根本上处理问题并不容易。 河南宝丰县石桥镇重视全托式小型养老院的建设,其具体办法是完全利用农村留守妇女资源,在家住院开办小型养老院。 只需支付200元,空巢老人、独居老人、失能老人、分散供养的五保老人人均可入住。 这是一种灵活、比较有效、实用的方法,为农村养老提供了新思路。

“全面小康社会下农村养老观念与制度革新”

三是将养老与农村新风结合起来。 目前,农村道德风气略有败坏,存在不养老虐待老人的现象,从根本上制约了农村养老事业的开展。 一些农村把养老与评选活动和新农村建设联系起来,形成了互利互惠、相互促进的局面。 浙江省的一个农村建立了慈善养老制度,成立了孝心基金会,进行了慈孝标兵、好媳妇、和合家庭、美国家庭的评选。

“全面小康社会下农村养老观念与制度革新”

农村养老要找到切实的方法,特别是适合当地实际的创新做法,从而突破大而无用、无济于事的局限。

从施养老到服务养老

关于农村养老,我们以往的习性是政府自上而下地帮助人们,常常被认为是惠及一点人。 其实,如何从施惠过渡到服务,这就需要现在抓紧农村养老,结结实实,做好精细的工作。

一是确立以服务为上的养老理念。 地方政府越来越应该看作是违背养老的,是政权为人民服务和为人民服务的具体体现。 只有农村形成养老服务的理念,才能从根本上克服目前农村养老的局限性。

二是要为农村养老的各个具体环节贯彻服务。 近年来,党和国家提倡养老与就医、上门服务相结合,这对于改变农村养老的单一和无效意义重大。 但是,农村养老状况多而杂,如何真正把服务放在前面,使农村老人特别是失去自我管理能力空巢老人总是被养活幸福地度过晚年,是亟待处理的重大问题。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怎么把服务送到家里,送到别人那里,放在心里,有很多要做的事情。

“全面小康社会下农村养老观念与制度革新”

三是提高服务人员的素质能力水平是农村养老科学化的关键。 总体来说,目前的农村养老要么还停留在经济方面,要么衣食住行方面,其他方面的服务不太好谈。 这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需要越来越多的高层次志愿者外,还需要有经过业务培训的专业服务人员,知识、文化、心理等方面培训的优秀人才。 浙江省临海市实施各方面的养老服务,在服务质量上下功夫。 一种是分层护理服务,包括特级护理、全护理、半护理和全自我护理。 第二个是保姆服务,每个房间都有负责的医生+护士+生活护理员。 三是通过岗前培训+全员录用制度机制,提高服务人员的服务能力水平。 例如,进行卫校和人才培训,开展职称评定,使之可以上下,明确奖惩等。

“全面小康社会下农村养老观念与制度革新”

农村是中国社会的基础,农村养老是中国养老的关键。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养老体系的形成,农村养老越来越重要,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和目标。 其中,观念变革和制度创新首当其冲,对突破当前农村养老困局,取得超越式快速发展至关重要。

“全面小康社会下农村养老观念与制度革新”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 )。

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作者:赵秀玲

标题:“全面小康社会下农村养老观念与制度革新”

地址:http://www.dtygdst.com/dfzt/576.html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