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695字,读完约9分钟
5月12日,在汶川地震发生10周年之际,成都-壹基金青少年与未来防灾体验馆(以下简称防灾馆)正式启动。 据悉,防灾馆是一个以包括地震、火灾、地质灾害、洪水灾害、日常安全等主题的体验式减灾教育为特色的综合性会场。 被认为是壹基金推进防灾减灾教育主流化的尝试之一。
我们是‘ 坚韧不拔的房子的概念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实现安全的家庭、安全的校园、安全的社区,才能获得安全的未来。 所有这些都可以通过认识灾害的基本规律,开展防灾减灾教育来实现。 如果能在全社会普及防灾减灾教育,特别是让广大青少年掌握防灾减灾知识,今后即使发生灾害也能把损失降到最低。
关于防灾馆建设的目的,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以下简称壹基金(马蔚华理事长作出上述回复)。 他说,近十年来,我国防灾减灾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社会力量特别是公益组织在防灾减灾工作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当天,《公益时报》记者就社会组织参与防灾减灾等相关话题对马蔚华进行了采访。
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公益时报:防灾馆的建设和开设被外界视为推进防灾减灾教育主流化的尝试之一,壹基金为什么投资这么多?
马蔚华:壹基金是一个以灾害风险管理为核心业务的创新公益组织,但灾害的发生并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对壹基金来说,我们越来越注重灾害前的预防和准备。 设立防灾体验馆也是这样的目的。 由于汶川和芦门山地震都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上,在这里设立体验馆也是为了增加大家防灾减灾的基本知识,特别是青少年从小就能正确认识灾害,提高他们的防灾减灾技能。
我们现在提出了坚韧不拔的房子理念。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实现安全的家庭、安全的校园和安全的社区。 这样,就会有安全的未来。 所有这些都可以通过开展对灾害基本规律的认识和防灾减灾教育来实现。 目标是在全社会普及防灾减灾教育,特别是让广大青少年掌握防灾减灾知识,在今后发生灾害时尽量减少灾害。
《公益时报》:你认为汶川地震发生后的这十年间,以壹基金为首的社会组织在抗震救灾和抗灾方面取得了那些成果?
马蔚华: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人们对防灾减灾教育的重要性形成了共识。其次,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过程中,政府部门也认识到了社会组织将发挥很大的作用。 对我们来说,我们认识到社会组织一定要与政府合作,配合政府工作。此外,我们也应该与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合作,大家统一行动。
《公益时报》:我们看到政府已经在《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计划(年)》中纳入发挥社会力量的重要意义,提高社会整体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能力。 你觉得这个措施怎么样?
马蔚华:发表这样的政策,证明了政府在这几年中看到了社会组织的重要意义。 这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特别是灾害管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地震发生后,从公众愿意向值得信赖的公益机构捐款来看,政府看到了社会组织在救援资金筹措和灾害复兴等方面的力量和创新。
此外,社会组织也需要政府的支持。 政府以这样的形式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这将进一步激发社会组织的社会责任感,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逐步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 这也便于政府组织的协调,达到共同的目的。 我认为这份文件的发行非常必要和及时。 因为现在社会组织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快,数量越来越多,政府的态度对社会组织的健康快速发展、社会组织自身能力建设的提高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
公益事业的迅速发展不能光靠爱
《公益时报》:许多公益机构似乎对自然灾害感兴趣,例如地震和其他自然灾害发生后,许多机构开展募捐活动,不论是否符合自己的定位,都在进行募捐活动。 你觉得这个现象怎么样?
马蔚华:我认为这是公益事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经历的过程。 灾害的发生容易引起社会全体的共鸣,使大家能够自觉参加。 但是,灾难过去后,大家的热情和热情可能减少了。 从激情救济到理性救济,这需要一个过程,一点发达国家也经历了这样的过程,我在壹基金也体会到了这些。
从金融领域到公益领域,我以前管钱,大家都来找我要钱; 现在我在筹钱。 我去哪里都要钱。 当然,这并不难。 最重要的是,最难的事件是如何改变人们对公益的认识,如何接受所有人的公益理念,让所有人意识到可以参与公益。
《公益时报》:你认为怎样才能唤起公众对公益的合理认识?
马蔚华:这需要政府和公益组织一起推动。 要逐渐认识到公益是国民收入的第三次分配,是实现社会和谐、推动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实现社会优质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 我们要共同推进公益事业的快速发展,让公益成为每个人的追求。
公益事业的快速发展不仅需要爱,也需要政府诱惑,社会组织也必须创新,进行专业化建设。 实现可持续公益需要变革。 以前传说公益起着很大的作用,以前也想过公益能否吸引高质量的人才来留住。 当前,在国际公益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巨大的投资、慈善信托、社会公司等诸多创新,这是时代为公益快速发展创造的机遇。 所以我认为我们的公益也必须与国际趋势接轨。
《公益时报》:对于社会组织参与防灾减灾事业的未来和快速发展,你有什么看法或建议?
马蔚华:未来的社会组织会以各种形式统一战斗,协调行动。 只有齐心协力才能有效果。 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必须建立社会组织的防灾减灾救灾平台,实现大家新闻、经验、力量的协调。 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 如果大家都能重视防灾减灾教育,就能形成社会共识,其力量不容忽视。
对公益组织来说,将来他们也必须学习国际国内的防灾减灾经验,公益组织自身的能力建设也很重要。 我认为,未来的防灾减灾和灾后重建工作,可以通过更好地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手段,使救援工作更加高效,更准确地调整和分配救援资源。 包括防灾减灾教育在内,必须以更先进的手段进行。 现代科学技术为灾害救援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社会组织应该很好地利用这些条件。
为实现所有人的公益创造条件
《公益时报》:你要提出将公益组织公司化管理的理念,壹基金作为上市银行运营。 从现在来看,你觉得目标实现了吗?
马蔚华:壹基金在这方面确实做了很多努力。 我刚到壹基金的时候,社会上有人对壹基金的资金录用情况表示怀疑,甚至有些不友好的攻击。 当时,我听了那个很不舒服。 因为这些疑问和攻击根本站不住脚。 之后,与其讨论,我觉得不如把事件做好,用事实来应对这些攻击。
我以前在金融领域的上市公司工作。 一家上市公司实际上也是公共企业,也需要社会的理解,特别是社会对上市公司新闻透明度的要求很高。 所以,我认为壹基金也可以像上市公司一样积极发布自己的新闻。 到了壹基金后将壹基金作为上市银行进行管理。 我们必须继续向捐助者传达信息。 即使他只捐了一美元,只要他有意见,我们也要和他沟通信息。 然后,定期进行内部审查、外部审查,由第三方进行判断,每季度、每半年、每年度进行新闻披露,明确地向社会公布资金的录用方向。
如果外界有疑问,我们会积极回答他的问题,组织捐助者去项目现场,访问资金录用地点。 我们邀请媒体。 因为媒体也是重要的监管力量。 通过这些努力,现在社会对我们的质疑声越来越少。 我认为新闻透明是最重要的。 可以及时知道捐赠的钱花在了哪里。 当然,公益组织不仅要有耐心,还必须通过更好的方法、科学的手段,让公众轻松了解机关的新闻。 不能等着被问到。 必须积极公布。
《公益时报》:你怎么理解公益和商业的关系?
马蔚华:我提出将公益组织公司化管理,这也是目前国际公益快速发展的大趋势。 将商业手段、商业模式应用于公益行业。 可以从三个角度理解:
第一,用管理现代公司的做法管理公益组织。 其实公司和公益组织也有一点共同点。 例如,要追求价格最低、效率最高,就必须披露新闻。不同的是,公司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公益组织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
第二,市场大体配置公益资源。 公益基金也必须进行市场化竞争,做得好的、可靠的可以得到越来越多更好的资源。
第三,通过金融手段达到公益目的。 我们必须使用从以前传下来的做法,也必须认识并接受创新的模式。 例如大的投资、慈善信托、公益创投等,这些新事物可以处理很多社会问题。
《公益时报》:壹基金的愿景和理念是尽我所能,人人都是公益,怎么实现这个愿景?
马蔚华:李连杰创立壹基金时,一直在尽我所能。 所有人的公益理念,以前我在招商银行担任行长的时候,也很支持李连杰。 古来流传的说法是,只有一个人出人头地才能进行慈善活动,也就是高手兼天下,当然这也是应该鼓励的。 但是,即使你只捐了一万日元,你能做的就是爱。 所以,我们必须唤起这个社会越来越多的爱,创造条件,让大家更容易地表达自己的爱。
现在,我们每年筹集的资金的70%是通过网络筹集的。 例如支付宝( Alipay )、腾讯、银联等途径。 现在,公众的参与渠道更多,第一是为了向准备提供爱的人提供更好、更方便、随时随地提供爱的条件。 所有人公益的目的是激发所有人的爱,让大家可以轻松地表达自己的爱。 我们必须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的手段构建这样的平台。 今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我相信大家表达爱的方法会变得更多样。
■本报记者皮磊
标题:“马蔚华:从激情到理性,公益需要过程”
地址:http://www.dtygdst.com/dfzt/7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