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290字,读完约13分钟
(原标题:康晓光:我一个人) ) ) ) )。
/ br// h /
拍摄:张旭
资料来源:《中国慈善家》3月号
康晓光一直在思考中国的命运。 对于今天的中国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如何从现实过渡到理想,他有自己的理论,不可动摇。 但是,在他看来,基于事实真相的论述被主流语言所拒绝。 康晓光因为担心得不得了,说实话,双方都很不满,两个人集体来打,鼻子发青脸肿。
他所研究的行业是儒家文化的复兴和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在政治上迅速发展。 十五年前,他写万言长文主张儒教为国教,后来有许多相关记述,描绘了今天精英联盟试图带领中国走向儒家宪政的一系列路径。 这个学说脱离了主流,康晓光也陷入了被夹击的境地,马列主义者恨他,把他看成是异分子。 自由派为他的体制辩护,觉得他不是路人。 康晓光没有站在队伍里的欲望,在中国人民大学做教授。 我很老成。
社会组织欢迎他。 除书房和礼堂外,康晓光还介入了第三部门,参加了社会实务。 除了中国人民大学非营利组织研究所所长外,他还是多家公益慈善基金会理事。 但是,他不是习性鼓掌喝彩的人。
我反对
6年前,在第二届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快速发展论坛上,他在北京万通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冯仑台演讲,在康晓光台下火了起来。
在这一个月前,巴菲特、比尔·; 盖茨来到中国举行晚宴,中国富豪们应邀出席。 从开始之前就被世人称为鸿门宴的推荐晚宴终于被定义为慈善交流晚宴,但关于裸体捐赠的讨论并未就此结束。
冯仑在这里表示,引导所有公司裸体捐赠可能伤害民间财富创造的动力。 如果公司的房子裸捐财富被政府控制,那就和1956年的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一样。
康晓光越听越火,公益界没骨气,当场没人说话,都在那里谄媚地笑着,等着花一点钱,鼓掌,尖叫,成了什么样? 你有多少臭钱? 和我有什么关系? 我不会花你一分钱。
他生气地走上舞台,扔掉发言稿,一开口就点名批评冯仑的混淆概念。 他认为,今天中国公司的房子自愿裸体为公益捐款,应该受到尊重,不能和社会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混为一谈。
你可以当妓女,但反对别人当良家妇女,你的妓女也很傲慢。 他的这个类比也不恰当,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中的公司受到威胁。 今天政府的态度没有公开。 谁用暴力威胁你的?
万通基金会是此次论坛的主办方之一,邀请康晓光做主题报告是冯仑的主张,但康晓光却被客人毁了场。 我们以前很好,(冯仑)以后见我就不说话了。
李玉生,南都公益基金会项目负责人,想起康晓光提出反对意见从来不见血,不留情面。
康晓光和徐永光至今已有30年的交往,2007年,徐永光成立南都公益基金会担任理事长,康晓光担任理事。 新公民计划是南都基金会试点的第一个项目,徐永光主张举办公益学校,办学价格由社会捐赠、政府补贴、家庭支付三者组成。 他对项目寄予厚望,信心满满。 但是,项目开展并不顺利,南都基金定位为助成型非公募基金,项目启动后,必须提供超出预期的资金支持,必须介入校董事会介入日常工作,并且越来越深入。
我反对。 理事会吵架已经一年半了。 康晓光说。
李玉生告诉《中国慈善家》,康晓光、徐永光和当时南都基金会副理事长程玉等人的见解不同,争论非常激烈。 因为徐永光包括程玉在内,没能上台,所以不能说是新公民计划的哪个总干事。 场面有点不自然。
理事会最终肯定了新公民计划的价值,然后决议逐步压缩了项目。 李玉生说,康晓光这样的学者,作为第三方专家的力量监督社会组织,提出他独特的评价,发挥了理事会特别需要的作用。
发现隐藏的变革
20世纪90年代初,康晓光在中国扶贫工作中,下乡遇到贫困农户,顺手给农户的孩子发了几百元,被陪同的当地干部誉为希望工程。 当时项目的‘ 的霸权非常强,如果你做的事和助教有关,就叫希望工程。
1996年,中国青基会委托国家科委对该项目进行判断,康晓光作为判断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开始近距离接触中国青基会,发现了中国正在进行的秘密权力转移。
关于社会治理和治理,社会问题不是自动出现的,而是由权力定义的。 如何描述某个客观问题是否被发现和提出,形成广泛的认知,与社会政策的形成完全重要。 这种客观问题化的机制被掩盖了,在中国,这种权力从来只为政府所垄断。
康晓光多年来一直在进行扶贫研究,深知问题化机制的重要性,没有说要将哪些问题纳入媒体、纳入公共政策、纳入国家财政。 最严重的问题往往被掩盖和扭曲。
他举例说,农民的外出务工浪潮使农村地区的青年大量流失,不仅农村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农民为了劳动力进入城市,也从人的角度上得不到社会的照顾。 当初,这样派生出来的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没能纳入主流的语言。 十年前,他们说摆脱了土地的束缚,收入增加,农村致富,讲了这些。 真正的社会问题是,假装看不见城市精英,没有媒体做这件事,政府从来不提,这些人没有能力自己提出来。
通过中国青基会和希望项目,康晓光看到了未来全新的机制可以与政府和国有公司单位分开,由另一个机构自己定义社会问题,动员全民力量处理。 客观上,这种机构掌握着问题化的权力。
在我心中,中国的青基会并不认为是公益机构。 它是未来重要的结构性组成部分,对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中国整个社会的治理和统治结构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这个发现极大地打动了康晓光,从此,他除了开展和深入参与第三部门的相关研究,在许多社会组织担任理事等职务之外,还以中国人民大学非营利组织研究所为第一平台向公益界提供指导和咨询,持续输送大量理论和学术研究成果。 他相信第三部门在中国的转型过程中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2003年,康晓光试图用政治经济学的方法拆除中国的城市贫困和脱贫问题,但9月底,所有分项研究报告都完成了,只写了总报告,但由于发生了惨案,他无法继续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那一年,他把书中所有活着的中国人都告上了人性法庭。
没有人能逃脱罪责
除了钱,狼群的社会,我对这个大社会的气氛特别不满。 在这件事上,他在批评警察,对整个舆论也不满意。 康晓光又点燃了香烟,谁也逃脱不了罪,我们是李思怡的地狱!
2003年6月4日,成都女李桂芳因涉毒被警方逮捕,强制戒毒,3岁女儿李思怡无人陪伴,被单独关在家中。 李桂芳多次要求回家安顿女儿后接受强制戒毒,但被办事员拒绝。 17天后,人们在她家卧室门后发现了李思怡高度腐败、满是蛆虫的幼尸,卧室门上剥落了油漆,留下了几道血迹。 在她的遗体被发现之前,邻居声称从未听到过她的叫声,人们对这个年幼亡灵的悲鸣和控诉充耳不闻。
那一年,康晓光的女儿也只有3岁。 他流了无数眼泪,久久不能释怀。 阻断李怡家人性的门外是谁? 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活着的中国人。 康晓光说,他从未感到过这样的耻辱和罪孽深重。 每天出门前,他总是在和女儿接吻时想起李思怡; 坐在工作桌前,看到墙上女儿的照片就会想起李思怡。 每次读完这篇文章,内心都会被刀割,热泪盈眶。 他说如果不做点什么,他就无法面对自己的孩子和自己的良心,他永远没有平静的日子。
虽然整个社会都在谴责事件相关人员的失职,但是康晓光认为不能只停留在这个表层。 他问自己,如果没有这次偶然的灾难,李思怡能好好活下去吗? 在没有亲戚朋友照顾、没有固定收入、没有最低生活保障、电力公司拒绝供电、没有政府部门、社区、妇联、共青团、福利院等负责提供援助的机构援助的环境下,李思怡能活下来吗?
适当的法律、机构、财政资金、员工都有,但为什么必要时一切都没有了呢? 仅仅是制度建设,有制度建设就足够了吗? 公益界没有人谈这些问题。 我把这些问题给大家看,分解理解。 不这样做的话,悲剧就会白白发生。
他停下来做好一切工作,出发去成都,实地考察了好几天,在重重障碍中拜访了社区居委会、派出所、街道办事处,访问了妇联、共青团、民间公益机构、公安机关、法院、媒体,调查结果显示:“李思怡的悲剧有二, 在书中,他还原了事情的经过,以这个案例,探索了扶贫行业中制度失灵和背后的深层问题,并尝试提出了处理方案。
写作时,他不断告诫自己,不要让情绪干扰学术评价,作为研究者,需要客观冷静、科学分解,得出逻辑严谨的结论。 但是,他不得不向网民坦白。 这本书在强烈的冲动中完成了。
康晓光告诉《中国慈善家》,落笔时已经不怎么流泪了。 他把一半的香烟熄灭在烟囱里,告诉他只有愤怒。 恨所有人,恨所有人。 他背对着沙发,啊! 大地长叹一声,听起来像是没有力量的悲鸣,也听起来像是历经磨难,身心疲惫的松了一口气。
康夫子
女儿出生后,完美了康晓光的家庭角色,他体会到了什么是爱。 儒家理论从家庭出发,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最核心的是家庭中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它讲述人的灵魂性概念是‘ 仁,是最纯洁、最原始、最生动、最坚强的爱。 对父母的爱,对爱人的爱,这两种感情,远不如你对孩子的爱。 数倍、数倍之差。
还有李思怡的死,是康晓光第一次把爱之心从灵魂强加给自己和人。 他写《起诉》时说他认为自己是仁者。
康晓光找了十几家出版社,但没有一个想出版。 他决心破例妥协,答应可以调整复印件,但一位出版社社长的朋友说,不能改变,味道不对。 这种情景,正如康晓光去成都调查时看到的,正处于高压之中,所有人为了保护自己,都躲不开他。 体制内的好朋友,不敢开车送他,所以请自己开车。 所有人都活在内心平静、麻木、冷漠之中。 康晓光了解他们的情况,但不得不对这种扭曲荒诞的社会心态感到愤怒。
最终,《起诉》一书在香港明报出版社出版。 康晓光在网上发布信息,免费发送。 他先后自费印刷了两次,寄了近8000本。 他的几个学生每天都去邮局。
于建嵚称康晓光为康夫子。 他对《中国慈善家》说:“我对体制批评很多,他很有建设性。 他略谈他的现实想法,谈他自己的一系列理论”。 两人曾去过关于信访制度的会议,在会议上观点发生了分歧。 (建嵚的回忆,他(康晓光)是) ‘ 仁政认为,必须加强信访(制度)。 我认为,如果加强信访(制度),这个国家的法制就真的不能完全)。
会议上讨论得很热烈,两人又拉着几个朋友找到山庄继续话题,不久争论发展到愤怒,大吵大闹,兄弟满脸通红。
观点之争不伤私交,于建嵚认为康晓光是很好的朋友,他很有思想,也很有情怀,看到苦难的人心里会难过,会流泪。 一看到点问题,就会愤然起来。
康晓光认为自己是典型的中国读者。 在他的观念中,儒家君子和士的价值观更值得追求。 他钦佩康有执着信念坚定不移,也崇敬梁漱溟学问渊博的大智大勇。 尽管那真的有成千上万的人在吾往。 他对中国失去读书人文脉络感到痛心。 这个时代,什么样的乡愿、德之贼、整天想着自己微薄利益的人,‘ 稻梁谋,大家都活得很好。
他告诉学生,至少,你们不要学我。 他说,如果不顶嘴,马上恩将仇报,将来会很悲惨。 但他说,只有传承下来的民族才能有自己的未来。 要想通过斩断历史来实现未来的辉煌,他的母亲从古至今都没有过。
康晓光:儒教的爱比基督教文明的博爱更普遍
《中国慈善家》:这几年你以公益文化为对象对中国大陆的文化结构及其变迁进行了研究,你认为现在中国公益文化处于什么样的状态?
康晓光:还处于混乱的状态。 大家也在做慈善公益,但缺乏认真思考和整理什么是慈善,缺乏理论体系。 我为什么要去帮助别人,谁应该接受帮助,应该接受什么样的帮助,这些问题,大家好像都明白,但你真的问他,说谁都不太明白。 中国流传着自古有之、毛泽东时代有之、西方自由主义、资本主义有公益文化、价值观的东西,但今天都是一点点的杂烩、拼盘,处于这种混乱、模糊、撕裂、冲突的状态。
《中国慈善家》:中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迅速已有二三十年,但对这些最基础、最核心的问题研究甚少。 照这个趋势走下去会怎么样?
康晓光:呆呆的,外面的舶来品不断来中国洗脑,不管对不对,不管合适与否。 现在,这些训练、能力建设,都是美国、欧洲、香港的,那一套在它的历史传承和土壤中,在其政治经济制度中,是非常适合的。 去中国大陆就不同了。 我们现在不明白,囫囵吞枣,都接受,学习,不清楚,半吊子,转身又去卖。
《中国慈善家》:西方现代公益文化是中国公益文化快速发展的未来方向吗?
康晓光:那不一定。 中国的公益文化很棒,只是中国人不知道,也不想整理。 从今天公益慈善事业的角度来看,很难整理和整理以前流传下来的经典。 那是格言,到处都是,不成体系。 将其按照现在的逻辑和构想组织起来,制定理论性的语言,要求研究者不仅要博古,还要通晓现在。 如果读哲学、政治学等古希腊的东西,其思维表现方法和今天很相似,但我们的经典却不是。 从以前流传下来的这个公益文化的复兴,我想还是需要时间的。
《中国慈善家》:这部分的研究现在进行到了什么阶段? 你的最新作品《文化变迁的逻辑》今年要见网友,体现了这部分的文案吗?
康晓光:现在初步融合出来了。 我用这本书做了基本的总结。 中国儒家以前流传下来的公益文化是什么,毛时代的是什么,也包括现代西方的。 现代西方有人总结过,我认为毛时代和中国以前传下来的(系统研究)是我的第一个。 这些工作在这本书里有一个概要,专门用一章来处理这些问题。
(中国慈善家)现在公益界认为,从中国传来的应该属于慈善文化。 缺乏公益文化思维,甚至不喜欢用公益这个词来表达。 你提到的以前就流传着公益文化,有自己的理解吗?
不,我说的和他们的理解一样。 很多人都知道,你刚才传达的这个观点,这是无知造成的,数典忘祖忘祖,在不了解中国之前就被流传了,整天都在讨论他不知道的事。 中国以前是怎么传过来的? 中国以前传过典籍吗? 他读了几本书? 他知道从中国传来的是什么吗? 不知道就随便说,是一百多年文化自残的结果。 子孙后代无论自己的祖先是谁,从民间到政府,从百姓到精英,上下一心同体,整整一个多世纪来,每天都在这里挖掘祖先的坟墓,破坏自己的文化。
《中国慈善家》:与西方公益文化相比,中国以前传入公益文化的利他主义有本质区别吗? 特征是什么?
康晓光:这三个字我说不清楚。 具体请读我的书。 举个简单的例子,儒家主张以爱推人,主张自己立人,主张自己成就成为高手,自己不想要的事情不应该施舍于人。 这是中国人自私和利他的逻辑。 最简单的是老吾老或人之老、幼吾幼或人之幼等。 我爱我的父母。 考虑到在照顾父母的基础上,别人也有父母,我也必须让世界的父母幸福。我也不忍心让自己的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让别人的孩子成为文盲。 这和基督教的博爱不同。
博爱是什么? 我们都是上帝的孩子,兄弟姐妹,彼此没有区别,它主张无差别的爱。 中国人说,不,如果我有帮助别人的能力,我首先帮助我最亲近的人,有余力的话帮助别人。 我觉得这符合人性。 其实西方人也是这样。 只能一个人看书。 他一定会给自己的孩子,之后再给别人。 这个道理普遍,古今中外,没有例外。
爱才是普世价值,博爱是宗教信念,不能轻易。 我们运用科学严谨的学术手段进行了一系列的问卷调查,说明了这一评价。
《中国慈善家》:儒家利他主义与基督教文明相比,对人的激励方法和作用的强度有什么不同?
康晓光:中国人的自私和利他是分不清的。 例如,对君子、智者、圣王的要求是什么? 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的修齐治平。 光修身不行,得找齐房子,找齐房子就行了吗? 必须治国平天下。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成功的人,绝不只是过自己小日子的人。 否则,中国文化不会承认你是成功的人。 你是小人。 他是一个负责任的君子,他履行社会责任,为我做出巨大的贡献,造福天下。 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逻辑。
西方文化首要依靠的是以前流传下来的基督教灵魂不死,以此来处理动力问题。 你的身体死了,生命没有死。 身体的存在是有限的,灵魂的存在是非常漫长的,关于存在状态的好坏,取决于有生之年是否做了好事。 做错事就去地狱,做好事就去天堂。 通过来世、灵魂不死,将人道德教化,激发利他主义和社会责任感。
中国不一样。 儒教不会承认灵魂不灭。 但是,儒家承担公益事业的激励机制非常强。 儒教如何超越生命的有限? 它不追求灵魂的不死,而追求生命的不朽。 实现不朽的道路是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也就是说,你造福社会,造福人类,通过事业影响千秋万代,造福更多人,你的影响会延续你的作用。 这个时候,我觉得你的生命还在继续。 你还活着。 死不死被称为不朽。 过去,死亡和死亡是分开使用的。 两个概念表明,死亡基本上是活动结束了,死亡对你的影响消失了。
所以,追求不朽,需要在活着的阶段造福越来越多的人,也造福子孙后代。 事实上,这个东西更有效地激励人,在这一生中,你需要积极做些什么,通过修练齐治平,赢得你生命的不朽。
标题:“新儒家康晓光:公益领域里的“反对者””
地址:http://www.dtygdst.com/dfzt/7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