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6048字,读完约15分钟
原题:卢德之《让资本走向共享》
采访鲁德的那天,是华民慈善基金的7岁生日。 湖南益阳卢佳祥慈善基金会也于这一天正式启动项目。 这是以卢德之的父亲命名的基金会,卢德之想以这个基金会为他的试验田,参考洛克菲勒基金会,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家族基金会。
7年前投身公益,是随着他探索社会快速发展方向而开始的。 过了知道天命之年的卢德之告诉《中国慈善家》,自己一直在寻找方向感,希望看到中国在前进中不失方向、少走弯路的社会动因。
年轻时,卢德之抱着理想投身政界,后来三番五次从官商转为官商(国有公司),从官商转为民商,再从民商转为民间慈善。 他设立的华民慈善基金虽然成立才7年,但在国内外慈善界备受瞩目。 他宣布在慈善信托等现代慈善制度确立后,将捐赠百亿财富。
在宣传慈善逻辑的背后,他创造了资本精神和共享主义这两个思想体系。 他个人的言行与儒家提倡的立德、立言、立功的逻辑暗合。
现在,他在资本精神的驱使下,打算通过现代慈善活动实践分享。
弃官从商
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视察武昌、上海、深圳、珠海等地。 当时,全中国陷入姓资姓社之争,92南巡文案,关于目的,媒体讳莫如深,等待上级的指示。
中国去哪里? 答案在风中飘了两个多月。 3月底,以《东方风来满眼春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的记录文学》为题的通讯刊登在《深圳特别区报》上,发表了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多份复印件。 柜台上的意识形态斗争从此逐渐平息,各地相继展开了学习南巡讲话精的活动。
当时,卢德之是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部长,在湖南永州关于学习南巡演讲的报告会上,卢德之被安排发言。
卢氏手里只有几页报纸转载了《记录文学》这篇文章,中央指导文件和媒体的解说都没有参考价值。 会议前夕,鲁德的心跳难眠,喝了一点酒。
第二天上午8点,卢德之发言。
什么是社会主义? 马克思可能说得很清楚,也可能没有翻译,所以即使读了他的书,大部分人也很混乱。 列宁没有说清楚,否则苏联就不会消失。 毛主席好像也没说清楚,所以有了现在的改革开放。 导师没说清楚! 大家别指望我能说清楚。 但是,有一个身体很明确地说,这就是小平先生。 他不仅能说清楚,也知道我们不能说清楚,所以让我们不要争了。 我只要做。 他给了我们社会主义的标准。 ‘ 三个有利… …
卢德之的报告一句也不来自报纸和文件,他洒在洋洋洒洒地说了将近一个小时。 人们学习循规蹈矩的官方语言,听到一个年轻人这样毫无顾忌地说话,感到意外和惊讶。 有些人称赞卢德之的勇气,警惕他的傲慢,觉得他在背叛他。
卢德之学部主修现代政治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 我想在官场上施展抱负,实现人生理想,但环境和他的性格和追求明显不符。 他决心入海。
虽然和别人说了社会主义,说了市场经济,但当时的认识很模糊,我模糊地认为应该自己实践,感受一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卢德之说。 后来,机缘巧合,卢德之参加了国有企业的设立,就任社长,成为名副其实的红顶商人。
有人性、神性和魔性。 请先成为普通人,然后尽量接近更多的神性。 卢德之说,普通人,首先是做自己接受的自己。
因为卢德之不喜欢成为顶级商人,也有自由奔放的性格,他越来越觉得这种半官半商的状态不适合自己。 经过思考,他选择了彻底脱离体制,成为自由人。 自己创业,创业很困难,但最终他辛苦了,积累了一定的个人财产。 在财富上站稳脚跟后,卢德之踏上了公益领域。
汶川地震后的5月20日,已有构思、筹建的华民慈善基金会宣告成立,注册资本达2亿元,是当时原始出资额最大的非公募基金会。 发起人和出资人除卢德外,还有特华投资控股有限企业及其企业董事长李光荣。
很多人认为华民基金应该是5 & middot。12汶川地震发生后,越来越多的人不明白为什么要投入这么多资本。 事实上,在基金会成立的前一年,卢德之出版了《资本精神》。 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到他对财富意义的系统性思考,以及他投身慈善事业的逻辑。
思想家,思想家
卢德之说湖南普通话,口音很重。 一家人既要做厨师,也要做精神人物。 翻译成普通话应该是这样的。 有钱人,你必须同时成为财富的主人和精神的主人。
卢德之很少谈论慈善。 有些因方言浓重而难以辨认的短文和短语,可能是哲学概念,可能是经济学观点,可能是政治学理论,也可能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阶段和重要人物。 如果和他不熟悉的话,很难正确理解他说的复印件。
我出版《共享论》有阶段性的思想成果。 卢德之对《中国慈善家》说。
他是伦理学博士,也是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多所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为商人,他重新思考了资本,并于2007年出版了《资本精神》一书。
马克思把资本描述为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淌着血和脏东西。 他的《资本论》影响着中国的执政者们建设国家的方法,也影响着人们和公司家的关系。
卢德之并不认为马克思是错的,但他直言马克思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其结论有其局限性。
他表现出了资本邪恶的一面。 资本实际上是中性的,本来的意思是,带来新财富的财富才叫做资本。 资本成为工业文明,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取得了爆炸性的增长,其增长在邪恶方面伤害了许多人,形成了邪恶。
卢德之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 在原始社会,人们耕地收获,一个被当做粮食,一个被当做种子,粮食被消耗,不能说是资本,但是种子可以产生新的财富,种子是资本。
掌握资本的人有善恶,善者为善,恶人为恶。 他把资本迅速发展的善的欲望称为资本精神,认为资本的增长应该为许多人服务。
卢德之虽然不皈依宗教,但他曾对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进行过探讨。 他把清教徒拼命赚钱,拼命省钱,为了神圣的事业拼命花钱作为资本精神的复制品。
资本精神渴望定义原有的资本概念,这当然可以讨论。 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金锦萍说,他正在向资本注入向善的精神,我认为这是财富观,改变了对财富的看法。
经过重新思考资本,卢德之设立了华民慈善基金,在此后的四五年间,他围绕现代慈善这个话题的演讲稿和文案达到了100多个。 思维给他带来了新概念共享。
年8月,卢德之在中国慈善事业快速发展的历史考察和现实思考全国学术论坛上发表了慈善共享的主旨发言。 那是他第一次公开提出共享概念。 之后,他连续做了十几次以此为主题的讲座和演讲,年初在哈佛大学、罗格斯大学、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美国东西中心… …
在《走向共享》一书中,卢德之从政治学、经济学到哲学、神学、从中方到西方、从历史到未来进行了论述。 他分享和描述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共同追求快速发展的过程。 他提出的共享,不仅是物质的,也包括精神的,是人类相互之间有无多层次、多维的相互作用。 与共产、平均、共享等概念进行了区分。
卢德之认为共享是目的,共产只是方法之一。 他不反对共产,但和乱共产不断反对共产。 至少在现阶段,他不认为共产主义是可能的。 几千年来,中国农民起义的需求多为平均贫富,但无一例外地走向失败。 卢德之提出的共享是有机制的共享,是共享的最高形式。
他避免了关于所有权的争论,但直接说这些财富可以共享,度过了所谓所有制这方面的争论。 金萍认为,这是充满智慧的妥协。
目前,卢德之已经出版了五部专业书。 首先,2007年讨论“交易伦理论”,几乎提倡“资本精神”后,开始“中国慈善事业”,提倡“走向共享”,今年年初进一步尝试了“资本走向共享”。
几个月前,世界生产力科学院( waps )院长托马斯·; 杜托文( thomas tuttle )访问几个重要的会员单位。 在特华投资有限企业,杜托文重点介绍了他正在研究的中国例子,并向执行总裁王力赠送了礼物。 王力惊讶地发现,杜托文讲述的例子是华民慈善基金,礼物竟然是卢德之的《通向共享》和《通向共享资本》两本书。 杜托文不知道,特华投资有限企业是华民慈善基金会的发起人之一,王力本人是华民慈善基金会的董事。
洛克菲勒家族第四代掌门人佩吉·; 杜拉尼回忆道,鲁杜博士将现代慈善活动解释为资本与共享的强力结合,从而回忆起人性的爱不仅是慈善活动的字面意义,也是其真正意义。 如果我们不相信和承认人与人的共生关系,就不能限制我们产生变化的可能性。 卢德之博士用他的复制品激励,呼吁我们采取行动,竭尽所能。 我非常认同他的意见。 也就是说,我们的目标和行动应该立足于共同的价值观和相互信任。 这样,我们才能回归文明的灵魂,创造美好的明天。
罗格斯大学华民研究中心教授黄建忠,采访了包括香港理工大学教授陈锦棠、台湾国立政治大学江明修、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周镇忠、罗格斯大学常务副校长理查德·在内的国内外专家,以及宾夕法尼亚大学郭超副教授、宾夕法尼亚大学副教授, 莫里森博士、福特基金会中国首席代表高倩倩、洛克菲勒慈善咨询机构总裁梅丽莎·; 伯曼等人肯定了卢德的书。
卢德之认为,他找到了人类从创造到共享的快速发展之路。 以资本为基础,以资本精神为动力,以共享为目标。 慈善活动是实现目标的手段。 严格来说,卢德之的这些理论还只是框架、雏形,甚至有些只是观点,不能成为学术研究,但这足以更加彰显他思想家的特征。
卢氏最近正在着手修订《资本精神》,但认为8年前出版的这本书还很粗糙,打算以对话形式完成《共享论》。
资本精神、现代慈善、共享理论构成了一个思想体系,这是我对未来的设计,我计划用三到五年完成这个任务,把我说的这些东西理论化、体系化。
卢德之提出这些理论的目的不仅仅是指导他的慈善事业,但他还说这些理论代表了慈善最核心的部分。
立足于中国
我人生最大的梦想是成为有尊严的中国公民。 卢德之对《中国慈善家》感慨不已,但这个理想太高了。
卢德之有很强的民族认同感。 他坚定地认为,中国人应该有自己的方法。 几年前,与确立中国特色的现代慈善事业相比,他反复提出学习外国,以民族性为基础。
我们既然有五千年历史的民族活到现在,就一定有它的力量。 人家处理了问题,我们没有处理,是应该向人家学习的,我很理解。 但是,你不读中国的书,只读西方的书的话,很容易被人带走,别人也不尊敬你。
这一天,卢德之早餐吃了方便面。 中午过后,他来到华民基金办公室的四合院接受采访时,吃了鸡蛋面作为午饭。 脸端进屋里,还剩下一盘鲜红的辣椒。 下午两三点,北京的高温已经酝酿成干热,辣椒如火如荼,紧挨着鲁德被吞噬。
他说他不反对中国公司的房子去国外做慈善,也不反对别人移民,但这些方法不是他的选择,理由很简单,不会说外语,不习惯西餐。
你为什么要去国外? 呆在这里不好吗? 一提到富豪移居海外,说话带有习性的大声的鲁德之更是发出了几十贝的声音。 你说你喜欢这片土地,怎么又要去国外? ‘ 我太爱你了,我自己过好日子。 离婚吧。 这是什么鬼话? 几代后回来,当然没问题,但是如果在中国赚点钱出国,那叫爱国吗? 来做生意就做生意,爱国华侨是什么? 这个国家不需要你这样的‘ 我爱你!
在一个小公开场合,卢德之多次提到富人移民、财富流失,但一般都是从国家制度、文化角度找根,在表达上更宽容温和,很少从个人选择的角度进行同样的批评。
在采访中,卢德之几次强调,自己不是民族主义者,在公共场合也多次这样表现过。
华民慈善基金会副秘书长朱光明认为,卢德眼中的民族主义常常与愤青的狭隘和意识形态等语言在一起,但卢德的国家感情和天下观,多次是自己、不反对他人、不攻击的中庸之道。
卢德之认为基金会国际化是必然的,华民慈善成立时,卢德之在成立大会上说华民基金将走向国际化。 2009年,华民慈善基金为中欧社会论坛( China-Europa论坛)养老分科会提供资金并参与。 年,在美国罗格斯大学( rutgers university )设立了华民研究中心。 年,由华民慈善基金会、老牛基金会、凯风公益基金会共同出资举办的首届东西方慈善论坛在美国夏威夷举行。
卢德之是中国最早参加世界慈善组织“gpc,全球飞利浦细胞”的中国富豪之一。 该组织是美国洛克菲勒家族的第四代大卫·; 洛克菲勒及其女儿佩吉·; 杜兰尼是共同启动的。 这个组织倾向于聚集政商家族的力量,越来越多的讨论是战术慈善的话题。
建设合作派
卢德之正在探索实现共享的新方法公益信托。
2001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中对信托有如下记述。 本法所称信托,是委托人基于对受托人的信任,将其财产权委托给受托人,受托人按照委托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义为受益者的利益或者特定目的进行管理或者处分的行为。
年11月,举行了第五届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快速发展论坛年会,卢德之在作为论坛轮值主席机构负责人发言时表示,可以利用深圳前海的金融创新特点,率先启动公益信托试点。 故意说,听者也有心,坐在台下的深圳市民政局负责人,在会后专门找到了卢德之交流公益信托的问题。 之后,双方进行了多次会谈,交换了观点,并拜访了深圳市政府相关部门的负责人。 当时有人泼冷水说公益信托的考试不可取。 虽然我对这件事只有50%的信心,但是付出100%的努力,能做的当然很好。 即使不成功,至少也知道问题在哪里。 第一次公益信托考试的探索失败,也是非常有启发性的,其影响非常大。
年初,卢德之亲自带队前往深圳,与深圳市民政局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在深圳前海共同推进公益信托的试点探索。
无论做什么事,一定要有理论上的准备。 为此,卢德之指示华民慈善基金的执行小组首先进行课题研究。 我们咨询过一点专家的意见,但很多人对公益信托还不了解。 朱光明说。 有人推荐了香港的信托专家,交流一下,他们对信托很了解,但对大陆的现实不太了解。 我考虑过请律师事务所做,但课题研究不是律师事务所的专业。 经过多方考察,华民慈善基金最终选择了北京大学法学院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主任金锦萍承担了这个课题。 金萍很务实,而且可以节制。 卢德之说。
但《信托法》对典型意义上的公益信托作了特别规定,但缺乏实施细则和详细的法律解释,落实到具体操作层面在主管机关、税收政策、财产登记制度等方面存在不足。 这意味着,不仅仅是做公益信托,其他想做好事的人为了选择更好的道路,有必要进行制度层面的推进,开辟道路。 其难度与意义成正比。
年初,深圳市政府年一号文件《关于逐一发挥市场政策性作用,全面深化金融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坚决打破体制机制弊端,探索家族信托和慈善公益信托运作模式,支持财富传承和公益事业快速发展等意见 同年10月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并提出创新机制,确定推进股权捐赠、慈善信托试点,落实和完善公益性捐赠免税减排政策等重要文案。 这给了卢德之和金锦萍信心。
正是这个时机,防备天时,深圳自身又是充满创新之地,也就是地利,然后是人和。 金锦萍说。
从一开始,卢德之就希望成立特别的公益信托企业。 从目前的情况看,只要深圳地方相关法规通过,他们就可以在前海上开展公益信托项目。 卢氏为此准备了大量资产,设立了中国第一个典型意义上的公益信托,起到了向决策者展示公益信托这种方式给中国公益慈善带来的活力和资源的模范作用。 尽管如此,他还是要面对税制上的巨大障碍。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具体的详细问题需要处理。
精神不会消失[/s2/]
对于公司家捐赠时间做慈善,卢德之很不认可。 他觉得能赚钱就应该多赚钱,参加慈善活动,捐钱就行了。
卢德之每年有数千公益支出,慈善家这个称号,已经伴随着他几个岁月。 他把慈善作为爱好。 你们喜欢卡拉ok和高尔夫。 我不喜欢。 我喜欢做这个。 别向我学习,我也不要求表扬,这是我个人的事。
卢德之度过连一般意义都没有的闲暇时光,把慈善当作爱好是他放弃财富的原动力之一。
我相信人都有灵魂。 卢德之告诉《中国慈善家》,无神论者可以把灵魂解释为精神。 肉体会死,精神不会消失。 死亡随时都可能到来。 所以,他想一边把每天作为最后一天过,一边有意义地过每一天。 他把这叫做朝死而生。
你做了很多好事。 当精神离开肉体的时候,大家都会来和你道别,祭奠你,你不会痛苦。 灵魂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变得丰富。 他觉得,不善于这个道理的有钱人死的时候,比穷人更痛苦。
卢德之曾问过一位神父。 人死后,变成黄土,敲烧香有什么用? 对方回答说,灵魂已经重生,烧香和礼拜给了另一个身体。 这两年,他的商业收获喜人,可能有人在我原来的灵魂里烧香。 他开玩笑地说。
年4月,卢德之率华民基金会代表团访问了美国洛克菲勒家族。 出发前,父亲告诉他,洛克菲勒家族是个很棒的家庭,要向他们学习更多的经验。 卢德之带着父亲的嘱托赴美了。 到美国的第二天,他收到了父亲去世的消息。 回国后,卢德之和兄弟们商量了办完父亲的后事,把原来的卢佳祥奖学金变成正式的基金。
卢佳祥在世的时候,是当地村子里有名的好人,乐善好施,多年来一直在帮助附近八村的穷人,所以每年都要花很多钱。 关于本村的大事、邻村的难题,村干部要向他报告。 请人出主意,有过去乡绅的风气。
父亲的精神被卢佳祥基金会继承,这加深了卢德的灵魂不会消失的想法。 他想让父亲留下的基金会更好,成为真正的家庭基金会。 并希望通过该基金会和华民慈善基金会探索中国富人的慈善之路,探索中国富人继承财富的道路。
标题:“卢德之:拼命赚钱、拼命省钱、拼命为神圣事业花钱”
地址:http://www.dtygdst.com/dfmlxc/8016.html